張秀娟
從斯坦福實驗室的aloha到近期騰訊推出的小五,每次新的人形機器人出現,大家都會為之一震,歡呼雀躍。不少聲音樂觀地認為,隨著這些智能機器人的普及,未來的養老服務將實現質的飛躍,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貼心的照料。然而,作為養老的從業人員,我不得不給大家潑一盆冷水。養老機器人要進入咱們的家庭,那還早著呢,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兒。
當然,從每次養老機器人新聞出現,都能夠引發巨大的轉發和奔走相告,就可以看出養老護理市場的需求有多大了。截至2023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億,其中78%的老年人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有4000萬人,帶來600多萬人的養老護理員需求。不過,目前我國僅有50多萬名養老護理的服務人員。供給的缺口問題,令養老機器人成為新的潛在“香餑餑”。
相對于工業機器人代替某一個生產線當中的簡單動作,養老機器人顯然是更復雜的,對機器人的靈活度、感知度和安全性要求更高。以小五為例,雖然它可以在平地、斜坡、波浪坡、鵝卵石地面等常見家庭和市政地形自由行走,也能實現幫拿快遞、抱扶、推輪椅等日常看護動作,但這還遠遠不夠。
養老機器人雖然展現了巨大的潛力,但距離真正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養老不僅僅是簡單的陪伴和日常照料,更涉及到健康監測、心理慰藉、緊急救助等多個復雜層面。當前的養老機器人雖然在語音交互、人臉識別等基礎功能上有所突破,但在情感識別、深度理解人類意圖以及精準執行復雜指令等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此外,如何確保機器人在長時間運行中保持高效、穩定,且不對老年人造成任何安全隱患,也是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再從商業應用層面分析,養老機器人的大規模推廣同樣面臨諸多障礙。
一方面,高昂的研發成本和生產成本使得目前市面上的養老機器人價格不菲,遠超大多數家庭的承受能力。即便未來隨著技術進步成本有所下降,如何制定合理的價格策略,既覆蓋成本又能被市場廣泛接受,也是一大考驗。
另一方面,養老服務市場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尚不完善,養老機器人的服務標準、質量評估體系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都將成為其商業化進程中的絆腳石。此外,消費者對于機器人養老的接受程度、隱私保護意識等社會心理因素,也是影響養老機器人普及的重要因素。
面對養老機器人的美好愿景與現實挑戰,我們應保持理性態度。一方面,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應加大對養老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技術創新與跨界合作,推動養老機器人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方向發展。同時,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行業標準、法律法規,為養老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探索智慧養老的多元化模式,將養老機器人作為智慧養老體系中的一部分,與其他技術手段(如遠程醫療、智能家居等)有機結合,形成互補優勢,共同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此外,加強對老年人接受新技術、新產品的教育培訓,提升他們的數字素養,也是促進養老機器人普及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