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證券時報》 孫翔峰
證券公司戰略將是觀察資本市場趨勢的重要窗口。《證券時報》編輯最近參加了許多證券公司的春季戰略會議,“技術”一詞經常占據核心問題。從人工智能到機器人,從計算中心到低空經濟,幾乎每一次戰略會議都很擁擠。
資本市場對科技的青睞源于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系統提高。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不斷突破,全球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科技創新的好消息經常傳播,從演示到機器人舞蹈,從智能駕駛平等到人工智能普及,這些成果不僅驗證了科技推動經濟增長的邏輯,而且為資本提供了投資方向和目標。
然而,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工業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投資科技股絕不是“鼓”游戲,更不用說陷入短期投機的模式了。只有基于產業邏輯,深入培育公司基本面,引導資本流向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硬技術企業,使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實現更良性的互動,才能實現科技創新與資本回報的雙向發展。
為了實現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良性互動,投資者應該消除虛假,保存真實性,錨定行業邏輯。主要證券公司提出的“技術障礙、研發投資、商業化能力”三維評價體系可供大多數投資者參考。例如,在半導體領域,具有國內替代能力和關鍵技術的企業更受機構的關注;在人工智能軌道上,實施場景清晰、數據資源豐富的公司被反復論證。投資者應警惕企業的“熱點”,通過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滲透分析,篩選出技術轉型效率高、市場空間可驗證的目標。
為了實現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良性互動,投資者還應扎根于基本面,培育長期價值??萍纪顿Y需要“從工業角度進行研究和判斷”,關注企業是否具有技術迭代、成本控制和市場擴張的可持續性。
投資者也要堅持本心,放棄簡單追求短期主題,從企業核心競爭力入手,深入挖掘優質企業,與優質企業共同成長。
目前,政策、產業和資本的協同效應日益增強,科技突破正在推動中國向全球創新鏈高端邁進。以科技為錨,以價值為帆,資本市場將譜寫更多“硬技術”和“軟實力”的篇章。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