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編輯 陳雨康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大連金普新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干道金馬路,車水馬龍。道旁兩排銀杏樹,秋葉靜美。
漫步街頭,處處都能感受到大連的大氣和底氣。大連人骨子里也透露著幾分自豪,民間一度流傳著“大連男孩不外出、女孩不外嫁”的說法。
不過,一段時間以來,金普新區乃至整個大連的經濟社會發展,給外界的印象,似乎是步子緩下來了,至今還未登上GDP“萬億城市”榜單。
約訪大連金普新區管委會主任呂東升,時間安排一日數變,直到前一天晚上才敲定。采訪當天,在管委會辦公樓的電梯里,工作人員向我們展示了呂東升的活動安排表,從早上8點開始,活動、會議,一項接一項,排得滿滿當當。
呂東升說:“開會都是要解決問題,討論對策。發展的問題、民生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哪有不忙的?”
呂東升是個老經開區人,1990年大學畢業后,即扎根于此。他親眼見證了經開區這些年來的巨大變化。從當年的農田、漁村,變成現在的繁華都市,開會自然是少不了的,最重要的還是“干”字當頭。
為了項目落地,經開區敢闖敢試,為外商定制“工業團地”。去年大年初二,當別人還在享受春節假期時,管委會就已經分頭出擊,連夜加班,等到初七開工時,項目所需的相關事項都一一辦妥。外商提出要4月蓋好廠房和產線,保證10月產品問世,經開區跟時間賽跑,完善電力供應等基礎設施,保質保量如期交出廠房鑰匙,引得外商點贊“中國速度”。
一方面要拼經濟,另一方面也要保民生。經濟發展就是最大的民生。2000年,呂東升進入馬橋子街道工作,一家一家走訪了50戶居民,這些居民全是原馬橋子村的村民。
他回憶,2000年左右,動遷上樓的第一代老一輩原住民不再種田,基本靠社保和退休金生活,很少參與其他工作。第二代青壯年,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工作最好的兩人,一位在萬寶至馬達車隊當隊長,背靠外企,收入較高;另一位是幼兒園保育員,事業單位工勤編制,收入穩定。其他人中,在自來水廠、液化氣站等單位當工人的,屬于較好的一批。他們的子女——第三代人當時還在上學。
1990年后,經開區陸續建設小學、中學和職業學校,并引進大學,教育配套資源逐步豐富起來。原馬橋子村的第三代原住民從此有了更多上大學的機會。當他們大學畢業、踏入社會時,很多人都能在經開區找到合適的工作,參與當地建設,分享發展紅利。
呂東升擔任馬橋子街道書記期間,決定從街道經費里擠出一塊,設立教育基金,鼓勵考上高中和大學的孩子們。考上高中的,第一年獎勵4000元,之后每年獎勵3000元,三年共1萬元;考上大學的,第一年獎勵5000元,之后每年獎勵3000元。
他說,設立教育基金的初衷就是,鼓勵孩子們上學,不讓哪怕一個孩子輟學,多培養大學生。一個家庭出一個大學生,往往就改變了命運。即便是貧困戶,出了大學生后,下一輩就不會再窮了。
四十年來,一代又一代馬橋子村原住民,緊跟時代大潮,投身經開區建設,分享發展紅利,也深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這次到大連采訪,正值深秋初冬時節。微風不燥,暖陽熏人,好一塊天造地設的發展寶地。背靠黃渤海,鏈接東北亞,多好的資源稟賦啊。過往的輝煌也罷、包袱也罷,統統都放下吧。向前沖,不停步!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