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編輯 梅雙
作為管理閑置資金的手段之一,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不減,但投資風格更趨保守。證券時報編輯根據Wind資訊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0月28日,1006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持有理財產品個數合計11460個,認購金額合計大約7411億元。
總體而言,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風險偏好在降低。一方面,一度以回報率較高著稱的信托理財認購企業減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對流動性好的短期理財產品需求增加。
受訪人士認為,在金融資產收益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在面對“閑錢”投資的多元化選擇時會更冷靜,或壓縮可投資閑置資金數額。此外,部分公司增加回購和分紅力度也成為資金去向的重要分支。
偏好低風險理財產品
據統計,2023年A股共計1269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12604.93億元。理財產品類型包括結構性存款(包括Wind資訊統計口徑下的存款、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下同)、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等,整體來看,超八成都是風險低的結構性存款。
今年以來,截至10月28日, A股共計1006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總金額7410.98億元,企業數量和認購規模較去年均有一定幅度下滑。其中,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逆回購、基金專戶的產品類型占比分別為80.72%、8.74%、6.11%、1.04%、1.76%、1.46%、0.17%,整體配置結構變化不大。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規模下降,主要還是與手工補息相關,同時也是上市公司風險偏好降低的表現。”上海地區一家私募負責人對證券時報編輯表示。自2023年以來,雖然銀行多次下調存款利率,但由于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仍存在部分銀行為企業提供高收益結構性存款或者補息存款的情況。
根據手工補息相關規定,對于之前已違規作出的補息承諾,付息日將不再支付。為確保整改效果,銀行應立即開展自查,并在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工作。在此背景下,大量企業包括上市公司購買的高息存款、存單均被整改。
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0月28日,1006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903家公司購買了結構性存款等產品,認購金額合計約5982.12億元。拆分來看,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至今(截至10月28日),A股上市公司認購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分別為1704.32億元、2409.81億元、1867.99億元。
證券時報編輯從北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了解到,受到理財產品收益率下滑及手工補息整改的影響,今年二季度以來,公司類客戶明顯增加了對存單替代類低風險理財產品的需求。“近期來詢問短期、低波產品的客戶很多,一些上市企業風險偏好很低,并且對理財產品投資的底層資產要求很高,對信用風險特別敏感。”上述理財公司人士介紹。
認購信托規模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曾因產品豐富、投資回報率高等因素受到上市公司青睞的信托理財,今年以來有降溫趨勢。
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去年A股共計有64家上市公司認購了信托產品,認購金額合計230.83億元。單家上市公司認購金額最低100萬元。其中,有25家上市公司認購金額超過1億元,最高單家公司認購金額超60億元。
不過,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信托產品的熱情有所下降。截至10月28日,今年內僅有35家公司發布認購信托產品相關公告,認購金額合計130.51億元,在認購信托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方面有明顯下滑。認購規模方面,海信家電認購金額最高,達76.74億元,認購筆數42筆,產品發行方主要為百瑞信托、陜國投信托等。
海信家電今年8月底發布H股公告—認購理財產品,于2024年7月15日至2024年8月27日期間,公司的非全資附屬公司空調營銷公司(青島海信空調營銷股份有限公司)、冰箱營銷公司(廣東海信冰箱營銷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認購方訂立百瑞信托理財協議,以認購百瑞信托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為15.4億元。
近兩年來,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產品頻現。成都路橋此前發布公告稱,四川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顯示,經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成都路橋合計購買中鐵信托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共1.56億份,對應金額1.56億元。關于該信托計劃的購買理由、安全性、流動性等披露不完整、不準確;也未及時披露信托計劃及相關信托貸款發生延期兌付、逾期情形,且年報中關于信托貸款續期的披露不準確。另據編輯不完全統計,去年至今年初,超20家A股公司發布“踩雷”信托理財相關公告。
“最近我手頭不止一家客戶明確表示,不要投資信托類產品,他們比較擔憂信托產品違約風險。”上海地區一家理財公司投資經理告訴證券時報編輯,公司類客戶對信托理財的喜好有所降溫,尤其是央企、國企類客戶。
“從整體購買數量和金額來看,上市公司信托理財整體呈明顯降溫態勢。”有受訪專家表示,上市公司選擇理財產品需要根據公司日常經營、發展戰略合理規劃閑置資金使用,在選擇投資標的、期限、風險等級等方面嚴格把關,需要提升閑置資金專業化管理水平,合理分散投資風險。
謹慎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總體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風格趨于保守。除了選擇理財產品時更謹慎,部分公司可投資閑置資金規模亦縮水,已下調投資理財規模上限。
以中南建設為例,公司4月底發布公告稱,2024年將在9億元資金范圍內進行委托理財投資,投資范圍包括但不限于銀行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和貨幣型基金等低風險產品。公告顯示,去年這一投資額度為14億元。另一家公司長盈通2024年計劃使用總額不超過3億元閑置自有資金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相較于2023年投資限額下調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閑置資金的用途和目的愈發受到投資者關注。
例如,有投資者向叢麟科技提問,公司公告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具體是何種理財產品?對此,叢麟科技表示,公司將按照相關規定嚴格控制風險,使用閑置自有資金購買合法金融機構發行的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理財產品,包括但不限于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產品、信托理財產品等。
還有投資者“質問”上市公司為何用“閑錢”買理財,卻不回購公司股票。面對相關提問,有上市公司回復,公司使用部分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理財管理,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公司階段性自有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加公司現金資產收益,有效降低財務成本,為公司和股東謀求較好的投資回報。
業內專家認為,在目前較復雜的經營環境下,部分公司下調投資理財規模額度與“捂緊錢袋子”的意識有關。上市公司適度增加現金儲備,便于增強抗風險能力。另外,更多的上市公司在監管要求下調整分紅機制,分紅比例和金額創新高。由此,上市公司自有資金有了更多去處。
據編輯觀察,今年A股公司更加注重提質增效,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力度。據半年報數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共有超670家公司推出中期分紅計劃,涉及分紅總額約為5300億元,分紅公司數量及金額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對于上市公司理財行為應當辯證看待。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現金流較充裕,通過理財投資,能夠讓閑置資金獲得資本增值,只要做到依法依規,無可厚非;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上市公司貪大求多,過度投資且理財能力不足,導致主營業務發展受阻,損害公司及股東利益。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資金使用效率,應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得上市公司理財行為更加規范。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