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英俊
近年來,非法貸款中介以貸款中介服務為幌子,經常實施違法行為。它不僅侵犯了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擾亂了信貸市場的正常秩序。非法貸款中介混亂,整改勢在必行。
目前,非法貸款中介機構的常見“常規(guī)”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非法假冒營銷,收取高額中介費。一些非法貸款中介假冒銀行工作人員,以銀行信貸部、直接貸款中心的名義,經常打電話給消費者,宣傳高額、低利率、純信貸貸款;在與銀行合作的旗幟下,謊稱掌握銀行內部資源,可以提供所謂的“快速貸款”、“加快審批”等服務。二是非法包裝貸款欺詐,形成灰色利益鏈。部分非法貸款中介針對不符合貸款條件或信用調查問題的中小企業(yè)或自然人,誘導和協助當事人以滿足銀行貸款審批條件的名義出具虛假收入證明、虛假消費合同、銀行流程等。;部分非法貸款中介與個別銀行員工非法合作,通過賄賂、分享績效獎金,建立利益共同體,欺騙信用審批和貸款發(fā)放。第三,非法誘導過橋貸款,成為專業(yè)貸款人。
目前,非法貸款中介機構混亂,原因復雜。首先,受近年來經濟低迷的影響,有效的信貸需求不足,信貸交付更加困難。一些銀行的基層機構和客戶經理希望通過貸款中介機構獲得客戶。第二,一些銀行的貸款評估機制不合理,只有數量理論、規(guī)模理論和廣泛的發(fā)展??冃гu估的壓力使一些基層員工過于關注短期績效目標,傾向于通過貸款中介機構獲得客戶。第三,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非法中介機構往往針對不熟悉貸款業(yè)務和流程的消費者群體,提供所謂的貸款服務,并收取高額費用。事實上,消費者可以通過銀行自己處理貸款業(yè)務。第四,監(jiān)管存在一定的差距。貸款中介機構既不屬于銀行類別,也不屬于小型貸款公司,處于監(jiān)管的邊緣。此外,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也存在漏洞,很容易被貸款中介機構試圖獲得。
非法貸款中介機構對經濟和金融秩序有很大的破壞作用,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從微觀層面看,非法貸款中介機構嚴重損害了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非法貸款中介機構收取的高額中介費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侵犯了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和知情權。用短期貸款代替長期貸款增加了消費者短期還款的壓力,增加了期限不匹配的風險。從行業(yè)層面看,非法貸款中介機構嚴重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非法貸款中介通過虛假宣傳、惡意競爭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業(yè)務,擾亂了金融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在合規(guī)經營的前提下,正規(guī)金融機構往往難以與這些非法中介競爭,導致市場資源分配不合理。從宏觀角度看,非法貸款機構對部分地區(qū)的信用狀況產生負面影響,破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增加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可能導致連鎖反應,增加潛在的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同時,非法貸款中介機構的非法經營可能會干擾金融政策的有效實施,削弱宏觀政策的監(jiān)管效果。
非法貸款中介是社會毒瘤,必須堅持零容忍、重拳、重手。在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金融穩(wěn)定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背景下,嚴厲打擊非法貸款中介已成為各方共識。2023年3月,原銀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開展非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部署了為期6個月的非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行動。自今年年初以來,國內許多地方的監(jiān)管機構都開展了打擊非法貸款中介機構的專項行動。打擊非法貸款中介機構是一個系統(tǒng)的項目,需要長期的關注和積極的治理,但也需要監(jiān)管機構、金融機構、消費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監(jiān)管部門應當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非法貸款中介機構的調查和處罰,與公安、檢察院、法院等機關聯動,促進刑事打擊,增加違法成本,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加強市場監(jiān)管,嚴格審查貸款中介機構的設立,確保其具備相應的資質和實力。金融機構應加強內部風險控制,提高貸款審批標準和嚴謹性,防止被非法貸款中介機構使用。加強對基層機構和員工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和調查,杜絕與非法貸款中介機構的合作。加強宣傳教育,讓金融消費者了解正式的貸款渠道和流程,通過各種渠道向金融消費者宣傳非法貸款中介的風險。金融消費者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借貸觀念,量力而行,理性借貸,應通過正規(guī)渠道選擇貸款產品和服務。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形成良好的金融環(huán)境,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本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