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證券時報》 安宇飛
不出海就出去。這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的現狀。近年來,中國企業掀起了出海熱潮。根據《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2年位居世界前三。截至2023年底,中國國內投資者在全球18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4.8萬家海外企業。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和貿易壁壘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需要加快出海步伐,建設更具彈性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以全球布局打破貿易保護主義的“厚墻”。
然而,一個失敗的出海案例可能會把一個企業的經營拖入泥潭。對于企業來說,出海之路比“走得快”更“穩”,開辟出海的“安全航道”成為關鍵。
如何開辟“安全渠道”?首先,我們不能盲目地出海,也不能跟隨潮流。我們需要澄清我們的想法。許多企業熱衷于購買歐美破產企業,并將其視為“熱門財產”。但為什么這些歐美企業陷入破產困境?需要消除哪些缺點?中國企業是否有能力完成整合,使其扭虧為盈?我們應該清楚地考慮這些問題。
以中集團為例。2013年,中集以5500萬歐元收購了齊格勒集團,齊格勒集團是德國最大的消防車制造商,也是世界排名前五的消防車制造商。2011年,中集因反壟斷調查被罰款,申請破產清算。作為一家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傳統家族企業,當時齊格勒的管理高度松散,衛星工廠各自為政。中集通過制定流程、加強管理、加強對齊格勒子公司的控制,幫助齊格勒在短短兩三年內扭虧為盈,中集團也在全球消防車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要建立本土化思維,解決“水土不服”問題??鐕洜I管理不簡單,不僅僅是把中國的經驗和管理模式原封不動地搬到海外。企業要從當地的角度思考問題,把商業習慣和文化傳統融入當地。
以齊格勒為例。在收購齊格勒的第二年,中集團花錢建造了齊格勒博物館。博物館展示了齊格勒的百年歷史,成為當地人的驕傲,極大地增強了齊格勒員工對中集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妙手”離不開中集團立足當地,以本土化思維經營海外企業。有了這種本土化思維,我們才能建立真正的“全球化思維”。
2024年前10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6.02萬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出口總額達到20.8萬億元,同比增長6.7%。中國企業在產品出口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然而,從產品出口到工業出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企業在出海熱潮中保持冷靜和思考,才能使工業出海之路更加穩定和進一步。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