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證券時報》 韓忠楠
2024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高增長,連續多月滲透率超過5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燃油汽車在汽車電氣化浪潮下受到沖擊,不僅市場份額下降,而且相關燃油汽車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大量汽車經銷商要么關閉,要么轉向代理新能源汽車品牌。
回顧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過程、政策指導、技術進步和相關產業鏈的有效協調,共同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的呼吁,積極采取措施,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更好的政策措施和基礎設施支持。這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如催化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繁榮。
客觀地說,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主導轉變為市場推廣,大量消費者積極擁抱新能源汽車產品。
幾年前,國家層面一直在推動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下降。其核心目的是實現行業的自主發展。從實際效果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逐步成熟,這意味著在推動產業支持政策下降的過程中,政府可以進一步放手,加快相關政策的退出。
此舉不僅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進一步加快發展,也為傳統燃油汽車企業爭取更豐富的轉型窗口期。
燃料汽車作為汽車行業的傳統支柱,擁有龐大的產業鏈和就業群體。其市場空間的下降不僅與行業本身有關,而且還涉及到當地的經濟和就業。此外,燃料汽車并非毫無價值,仍有適用的場景,也有技術改進的空間,完全有條件朝著更綠色、更節能的方向改進。
因此,給燃油汽車企業喘息的空間,不僅可以平滑相關企業在轉型中面臨的痛苦,還可以進一步促進技術升級,督促傳統汽車企業實現綠色轉型。
不久前,汽車行業主管部門公開表示,要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同時促進內燃機技術的發展,激發傳統能源汽車與內燃機廠的共同發展。
由此可見,政府部門已經關注到燃油車企業轉型的痛苦,并明確了不會放棄燃油車的信號。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和燃料汽車并不是絕對的競爭關系,它們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燃料汽車公司在傳統的機械制造和供應鏈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而新能源汽車公司在電池技術、智能網絡等領域具有優勢。政府充分放手,給予不同的技術路線充分整合參考的機會,更有利于激發行業的創新驅動力,促進中國汽車強國的建設。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