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質量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意義
農業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力的每一次轉變都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深刻變化。農業也是典型的傳統產業,生產周期性強,易受自然環境影響,風險大,產業附加值低。近年來,隨著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加速應用,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中國農業已發展到實現“從大到強”的關鍵時期。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的農業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新的農業生產力”。農業新生產力是由先進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產生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質量等新生產力的一般特點。大力發展農業新生產力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
我國農業新質量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條件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農業新質量生產力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在農業前沿科技方面,我國農業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和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居世界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2.4%;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良種對糧食增產和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超過75%和85%。
在農業技術應用方面,智能機器人、物聯網、自動化設備、大數據技術等新技術工具引入農業生產、北斗衛星系統、高分辨率遙感衛星高分6,有效支持農業遠程控制、無人操作、農業物聯網、精準農業技術投資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推廣應用。據統計,北斗終端農業機械安裝已達到220萬臺,植物保護無人機總數近20萬臺,年運行面積超過21億畝,形成了從田間到云的“空間一體化”農業監測管理體系,農業運行效率和運行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農業組織創新方面,以農民家庭管理、合作聯合、社會化服務為支持的三維復合現代農業管理體系加快形成,形成了9萬多家工業化龍頭企業、100多萬家庭農場、220多萬農民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組織90多萬,通過擴大農業技術服務范圍,實現農業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的規模效應。
在農業要素投資方面,我國農業已逐步從傳統要素投資轉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路徑。近40年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約3%,其中技術進步約占2%。中國農業發展實踐生動詮釋了傳統農業的不斷轉型,通過新技術、新生產要素的創新組合形成新的生產力,深化體制改革,形成新的生產關系,是激發農業發展潛力的根本途徑。
發展農業新生產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的農業“大而不強”也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農業生產力迫切需要改變。中國的農業產值和農業進口規模多年來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谷物、種子棉、花生、油菜籽、茶葉、水果、肉類、化肥等農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已成為一個真正的農業大國。然而,與世界農業強國相比,農業科技轉化率不高,全要素生產率仍有較大的提高空間,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一些關鍵領域仍存在“脖子”問題等。
農業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促進我國農業從大到強的關鍵是實現農業發展范式的改革,實現農業發展從因素依賴向科技驅動的轉變,這與高科技、高效、高質量的農業新質量生產力是分不開的。同時,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包括農業用水科學、細化水平、土壤保護形勢、農業系統碳中和任務、農業勞動力減少、嚴重老齡化,也迫切需要發揮農業新質量生產力在資源減少、污染減排、勞動力節約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綠色、密集、可持續轉型。
發展農業新質量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農業新質量生產力的發展將重建農業生產范式,有助于擺脫制約農業發展的各種困境。實現傳統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關鍵特點是減少資源損失和環境影響,從根本上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中國的耕地和生態紅線繼續承受壓力,人均耕地和水資源短缺。僅僅依靠現有的農業資源,很難滿足人們日益豐富和多樣化的食品需求。新型農業生產力突破了傳統農業生產的時空限制,向森林、河流、湖泊、海洋要食物和蛋白質,確保高水平的飲食營養需求,加快了“大食品”體系的形成。同時,新型農業廢物生物腐熟技術集中處理農業生產廢物,加快分解,當地還田,減少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一些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工廠化集中育苗,打造智能溫控連棟溫室的“育苗廠”,節約60%的土地和90%的人工勞動。未來,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不斷老化,通過智能農業生產加快農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大勢所趨。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將為農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大大促進傳統農業數字智能重建,全面使農業從育種研發、種植、食品深加工、倉儲部署、銷售經營到農業廢物處理、災害防治全周期、全過程,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率。例如,在育種研發過程中,Alphafold已廣泛應用于蛋白質結構預測,加快作物和畜牧業的基因特征篩選,縮短抗病抗旱品種的研發周期;在種植和育種過程中,通過無人機遙感、土壤傳感器、氣象站實時收集數據,系統分析作物生長狀態和病蟲害風險,及時調整溫室內部條件,優化生產過程;在銷售和運營方面,人工智能疊加區塊鏈技術將實時規劃食品運輸的最佳路線,為材料和人力部署提供最佳解決方案。未來,人工智能將深入嵌入農業領域的各個方面,通過友好的互動界面,進一步降低先進技術的使用門檻,使每個農業從業者都能獲得及時、高效、專業的農業智能“助理”,提高農業全周期、全過程管理決策效率和水平。
農業新質量生產力的發展將重振農村經濟活力,有助于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產業振興是農村振興的基礎,農業新質量生產力的發展是打破產業振興的關鍵舉措。一方面,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業單位的產值;另一方面,新模式通過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一、二、三產業一體化,支持農業“鏈、鏈、鏈、鏈”,打破產業邊界,形成農藥健康、文化創新,全面提高產業附加值。同時,新型農業生產力將有效振興農業和農村閑置低效經營資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激活集體經濟組織,有效整合人力資源和財產,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此外,新的農業生產力也有助于實現農村治理的現代化。整合土地流轉、社會保障服務、災害預警等信息功能,通過數字農村平臺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村民也可以通過平臺積極參與民主決策,實現農村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提高農村治理過程的開放性和透明度,有效落實村民主監督權。
新農業質量生產力的發展將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助于探索人類農業文明發展的新形式。新農業質量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是實現生態文明轉型的根本驅動力。新農業質量生產力將破解“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的惡性循環,重建“人與自然技術”之間的關系,改變人與自然的路徑慣性,生成數據、算法、生態一體化的新模式,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新局面,在資源稟賦有限、人口多、物質積累需求高的條件下,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轉型的新思路,也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相互反映”、為建設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提供中國計劃。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張海鵬)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