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老拓印技藝遇見現代生態監測,百年香樟的樹皮紋路竟成了河道健康的“晴雨表”。近日,古蕩街道蓮花社區組織志愿者開展古樹保護主題活動,通過古樹拓印實踐與河道巡查聯動,探索樹木年輪與生態系統的深層關聯,解鎖年輪里的生態密碼。
活動現場,志愿者們圍繞樹齡超百年的香樟古樹展開“生態拓印”。志愿者李女士俯身按壓宣紙,細致還原樹皮裂痕走向:“拓印時能清晰感受到樹皮裂痕的走向,這和巡查時記錄的樹體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這些裂紋走向就像大樹的‘病歷本’,去年雨季的河道水位波動,在東北側樹紋上留下了明顯應激反應。”據介紹,社區將古樹拓印紋理與數字化管護系統對接,通過比對年輪生長痕跡,分析樹木健康與周邊河道水位變化的潛在聯系。
社區創新設置“生態觀察線”,志愿者們沿河道巡查時,同步記錄古樹根系分布區與水域生態的互動關聯。在香樟王斑駁的樹影里,兩位銀發志愿者背著粉色巡護袋沿石板路巡查,與正在拓印的年輕志愿者形成代際協作;舉著“古樹參天護生態”橫幅的集體合影,定格了82歲王奶奶與孫女共同觀察樹皮的溫情場景。這一老一少的身影,恰似古樹保護事業的生動隱喻——既需要扎根傳統的堅守,也離不開面向未來的創新。
社區還開發“樹紋生態課”,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社區教育內容。特別在古樹周邊設置可視化導覽牌,將樹皮紋路解讀與河道治理知識相結合,形成特色生態教育場景。
這場融合傳統技藝與科學管護的活動,讓志愿者們直觀理解“樹冠固沙-根系涵水-河岸穩態”的生態鏈。正如李女士所言:“每道樹紋都是自然書寫的生態密碼,守護古樹就是守護我們的生命之源。”目前,社區已建立古樹-河道雙線巡護機制,推動生態保護從認知到行動的深度轉化。(古蕩街道蓮花社區 林蓮花)
編輯:金樂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