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年,江蘇促消費、擴內需政策有為有效,全省消費市場持續回暖,消費活力不斷激發,促進經濟復蘇的動能進一步增強。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近日發布“2024年江蘇省消保委系統消費投訴和輿情分析”。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江蘇省消保委系統共計受理維權投訴213866件, 比2023年減少25804件,同比下降10.77%,接待消費者來訪和咨詢31.43萬人次,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近1.55億元。
食品類投訴位居榜首
投訴數據方面,2024年江蘇省商品類投訴達123456件,占受理總量的57.73%,同比下降12.86%;服務類投訴達85099件,占比39.79%,同比下降13.16%。其他商品或服務投訴達5311件,占比2.48%。
從商品種類分析,食品類投訴高居榜首,投訴量為32227件,其中以安全問題投訴最多,合同問題和虛假宣傳次之;日用商品類投訴和家用電子電器類投訴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投訴量分別為27607件和20353件,投訴主要集中在質量、售后服務及合同問題上。從服務種類分析,投訴數據量排名居于前三的分別是生活及社會服務類,銷售服務類和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類,投訴量分別是29870件、13009件以及9166件,投訴主要集中在合同、售后、安全和質量四個方面。
監測發現,2024年,江蘇消費維權輿情主要集中在餐飲、服飾、旅游、網絡購物、演出、娛樂、黃金珠寶、汽車、教育、金融、房產等多領域。從輿情信息內容來看,具體幾個方面引發輿論關注:一是服裝消費新舊問題頻發。服裝質量下滑、商家虛假宣傳、制假售假、實體店鋪價格走高等問題引起關注,服裝市場頻現信任危機。二是旅游市場關注與爭議并存。旅游市場十分火爆,親子游、研學游、避暑游熱度不斷攀升,但也伴隨著低價游亂象、“黃牛”高價倒賣門票、無序的景區商拍等問題,引發消費投訴和輿論熱議。三是銀發一族頻陷消費陷阱。主要是在保健品、金融投資、網絡購物等方面消費侵權現象較為突出,一些不法經營者通過不實宣傳、價格誤導、承諾不兌現等手段,誤導老年消費者消費。四是網絡購物糾紛多樣需新解。新型的網購形式層出不窮,新業態、新焦點下,消費者面臨新型網購風險,尤其是數據信息安全與保護成為新的糾紛熱點,消費者對于個人信息的泄露和濫用問題日益關注。
服裝消費新舊問題頻發
2024年,省消保委系統收到有關服裝消費相關投訴達15193件;輿情數據則顯示,關于服裝消費的輿情信息123491條。其中11月25日出現峰值,為10110條。
從投訴和輿情監測情況來看,相關投訴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服裝質量問題引擔憂。在服裝市場上,部分商家為了追求利潤,會采用低質原料、簡化生產工藝,導致服裝質量下降,包括面料瑕疵、色染不均、設計缺陷等問題,甚至還存在無吊牌“三無”產品,暗藏安全隱患。二是商家虛假宣傳現象時有發生。一方面是虛標材質或成分,聲稱使用高檔面料制成,實則是劣質面料,以次充好,比如羽絨服使用假冒“飛絲”。或者聲稱服裝中含有某種特殊成分,如某種高科技纖維,但實際上該成分并不存在或含量極低。另一方面是夸大商品性能或功能,聲稱某款服裝具有超強的保暖、防風性能,但實際上效果并不如宣傳所述,誤導消費。
旅游市場關注與爭議并存
2024年,省消保委接到旅游消費相關投訴共計4136件;輿情數據則顯示,關于旅游市場消費投訴的輿情信息444082條。其中10月4日出現峰值,為9429條。
從投訴和輿情監測情況來看,相關投訴問題集中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合理低價游依然存在。一些旅游團以“政府補貼”“企業贊助”“平臺特惠”等名義,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組織團隊游,在旅游行程中,涉嫌誘導、欺騙、強迫或者變相強迫游客購物。不合理低價游暗藏虛假宣傳、強制消費等陷阱。二是免費景區“黃牛票”待重視。“黃牛”高價倒賣免費門票、“門票+導覽”等組合票帶來一系列消費糾紛。一些免費景區如博物院、科技館等在暑期人流量巨大,常常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給了“黃牛”可乘之機,不少“黃牛”以代預約的方式,高價倒賣免費門票。三是景點旅拍市場須規范。一些不規范旅拍商家以低價招攬客戶,充滿隱性消費陷阱,令人防不勝防。比如,店內提供的基本套餐挑選范圍有限且品質較差,消費者必須額外掏錢去選擇自己心儀的搭配;在化妝時被告知貼假睫毛等需另外收費;拍照模式化、出片效果不理想,消費者想精修照片卻被告知需另外加錢等。與此同時,過度泛濫的旅拍也帶來長期占道、雇傭拉客等亂象,不僅影響游客體驗,也對景區環境和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四是私人陪游藏風險。深度化、私人化、定制化“私人陪游”興起,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提供者不具備導游資質,加之陪游者的身份背景未知、雙方沒有書面服務協議作為保障等,這一模式背后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易引發消費糾紛。
銀發一族頻陷消費陷阱
2024年省消保委接到老年消費相關投訴共計2563件;輿情數據則顯示,關于老年消費投訴的輿情信息300185條。其中5月3日出現峰值,為8150條。
從投訴和輿情監測情況來看,銀發族消費相關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資型消費存在風險。一些不法機構和分子利用老年人防范意識弱、維權能力低等特點,利用養老投資、藏品投資、以房養老等消費噱頭,以虛假的宣傳,有指向地誘導、編造針對老年群眾的投資陷阱,侵害老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二是醫療保健品騙局套路深。以治病、養生的名義,誘導老年人高價購買藥品、保健品的“坑老”騙局屢見不鮮,部分商家夸大功效、虛假宣傳,甚至兜售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這些騙局套路手法翻新,利用電商平臺、視頻直播引流,由線下走向線上,銷售更加隱蔽,嚴重損害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三是網絡消費陷阱多。由于老年群體對互聯網知識了解較少,網絡消費辨識能力相對較弱,容易陷入網絡消費“陷阱”上當受騙。沉迷在直播間購物、熬夜等小說更新、頻繁刷短視頻,然而,精彩的背后卻是直播間里質量良莠不齊的商品、短視頻平臺誘導開通會員、廣告彈窗誤導點擊跳轉至第三方支付平臺自動扣款等,各類陷阱防不勝防。
網絡購物大數據殺熟手段花樣翻新
2024年省消保委接到網絡購物消費相關投訴共計10856件;輿情數據則顯示,關于網絡購物消費投訴的輿情信息550841條。其中10月21日出現峰值,為5876條。
從投訴和輿情監測情況來看,網絡購物相關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莫名開通先用后付造成誤購。近期,“付款方式莫名變成了先用后付”“先用后付開通容易取消難”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榜。一些電商平臺推出的“先用后付”“0元試穿”“自動扣費”等所謂的“無感支付”功能,容易使消費者產生“免費”的錯覺,加劇消費者誤購風險。二是刷單炒信行為擾亂交易秩序。線上購物中,來自其他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和評價已成為指引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參考。有些商家便動起歪腦筋,利用“刷”出來的好評、高贊和虛假消費,制造假象,提高店鋪信譽,從而讓消費者難辨真偽,誤導判斷,擾亂了正常市場競爭秩序。三是大數據殺熟手段花樣翻新。算法悄然影響日常消費模式,以大數據殺熟等形式侵害消費者權益。隨著算法深度嵌入日常消費,大數據“殺熟”手段花樣翻新,愈發隱蔽復雜,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四是網購售后維權困境難解。在退換貨困難、售后響應不及時等大量售后服務投訴的背后,是消費者難以跨越的信息差,存在權責不平等隱患。線上購物中,消費者往往只能通過圖片視頻、直播間等形勢判斷商品優劣。消費者個人對于商家的舉證追責更是難上加難。(金磊)
來源:南京晨報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