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走上申請之路,從G5“全拒得”到劍橋預錄取!
“放榜那天我刷了幾個小時的頁面,想著趕緊來一封拒信,我好去吃飯。”
—— 新航道南京學校錦秋A-Level學員
Level選擇的科目:基礎數學、進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
A-Level實考成績:A*A*A*A*A*
22fall,她是南京一名高三學生,被G5全拒;
23fall,她以港大在讀新生的身份重新申請,拿到了帝國理工和劍橋offer。
作為一個“再申請者”,Jessie以截然不同的身份兩度走上申請之路,相信她的故事,能給處在迷茫階段的學生和家長們一些勇往直前的力量。
01 單槍匹馬闖重申之路
“我完全沒有預料到,劍橋會給我offer。”
去年被G5“全拒得“的場景還歷歷在目,今年劍橋放榜那天,Jessie就做好了再次被拒的準備。此前她拿到了兩封帝國理工的錄取,已經算是對自己半年來的堅持有了一個交代。
出乎意料的是,劍橋給了她肯定的答復,也為Jessie的重申之路添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畢竟,這曾經是一條誰都不看好的路。
“最初我想以gap year的身份重申,英國大學也非常樂于接受gap year的再申請者。但是我的父母不贊同我的想法,從他們的角度來說,我當時已經拿到了港大的offer,他們更希望我能順利入讀港大,不要再執著于牛劍。
所以最后我選了這樣一條奇怪的路線,正常入讀港大,以在讀生的身份重新申請。”
但是Jessie父母不知道的是,放棄gap year,用在讀生的身份申請,直接讓她失去了近70%的入讀牛劍的機會,大大增加了申請的難度。
“我在申請前給牛劍的所有學院都發了郵件,詢問他們能不能接受港大在讀生的reapply,得到的70%的回復都是:不接受。尤其是牛津,盡管當時我很想申請牛津的化學專業,但是由于身份受限,我不得不重新考慮。”
而在讀生的身份不僅制約了Jessie選擇學校的余地,也讓申請過程壓力倍增。
“初到香港,我需要安頓的事情太多了,香港大學是出了名的對新生關注度低,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解決。在人生地不熟的的情況下,我要一邊忙著開學,一邊忙著學習,一邊忙著申請,焦慮又疲憊。”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想,當時無依無靠的情況下,我居然把一切都處理好了,還挺有成就感的。”
02 有條不紊的申請準備
兩度申請,從心態到做法上都有了全然不同體驗,能夠拿到劍橋offer,是運氣,更多的還是實力。
“上一年申請的時候,我還試圖去了解過,我的競爭對手長什么樣,我的隊友長什么樣,我的學長學姐長什么樣,但這次的申請,我把所有的時間都專注在了自己身上。”
6月份,Jessie下定決心要重申,為了減少入讀港大之后的再申請壓力,她從7月份開始自學大一的課程,8月份著手寫文書,一直寫到了10月deadline。
“從決定申請到提交完所有材料的這段時間里,我除了上課,就是泡在圖書館,每天處理完港大的學業后就開始準備重申的東西。”
這次單槍匹馬的重申,也跟上一次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是文書。
“文書跟活動和競賽都是緊密相連的,因為你的活動和競賽表現也要通過文書展現出來。但不管是活動還是競賽,都是在精不在多,英國招生官非常看重你在活動中學到的知識,而不是你做的活動的數量。
哪怕你只有一兩個活動,不管是學校社團還是參加過的競賽考試,或者你在Bilibili大學,YouTube大學上學到一個知識點,都是能寫進文書里的。你要做的不是簡單的陳述你做了這些活動,更多的是要在文書里體現,你在活動過程中是怎么學習的,以及你學完之后產生了怎么樣的思考。
回想上次一折戟沉沙,跟我枯燥的文書表現也不無關系。上一回寫文書更多的只是在平鋪直敘我做了一些什么,完全沒有思考的過程。
而這次的申請,我就特意在規避這方面的問題,充分地在文書中展示了自己善于思考,敢于質疑的能力。”
活動不在多,競賽也是。
Jessie分享到:“英國對待競賽的態度非常微妙,申請前忙了很多競賽,但實際上申請的時候,你會發現整個UCAS系統里,找不到地方填你優秀的競賽成績。你只能通過文書和推薦信來展示,所以,這兩項最好能自己把控,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重要的內容表現出來,再讓指導老師幫忙修改。”
申請牛劍,筆試和面試才是重中之重。
“去年考NSAA筆試前,我自認為題目刷的不少,考前信心滿滿,但上了考場發現根本做不完,實際上自己壓根沒有完全準備好。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今年參加筆試時就更加沉著,我知道可能做不完,但是心態更加平穩了,能拿的分也都拿到了,所以最后結果還算滿意。
面試也是一樣,去年經驗不足,面試時出現了被招生官問到啞口無言的情形。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在考前做了很多準備,包括被問到完全沒有頭緒的問題時該如何向考官提問,如何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如何避免在交流時出現大段空白。
這些準備也都在面試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再加上我已經上了大一,這種一問一答的面試形式對我來說并不算特別難。
但對于高三申請的同學們來說,牛劍的面試依舊是不容小覷的,會出現很多大一學生看來是基礎,但高中學生眼中的超綱題,所以如果備考牛劍,建議大家都去Bilibili大學或者YouTube大學自學一些大一的內容,這樣,在面試時遇到相關問題時,你才不至于言之無物。”
拿到offer,是雙向奔赴。
“如果要說是哪個方面打動了招生官,我覺得還得是成績。
我的標化成績很出色,筆試成績也不錯,加上這次的文書準備得很充分,我的閃光點,善于學習的能力都表現了出來。
更重要的是,我在申請前給所有的學院都發了郵件,最后挑了一個回應最熱烈的學院來申請,我想他們愿意接受在讀的reapply,可能也感受到了我是一個執著的人。”
03 做好準備,直面焦慮
要想上牛劍,光有執著可不行,能夠耐得住寂寞,有強大的內心才是支撐一切的動力之源。
跟初次申請相比,重申的壓力是無法估量的,我很好奇Jessie是如何處理自己在備考時的焦慮,她卻表示:“最焦慮的時候并不是在準備申請的時候。”
“申請的時候,每一步的努力都是有方向的,每天一醒來就知道今天有哪些deadline在追著我,有事做,有目標的時候,我是不容易感到焦慮的。
但到了12月初,劍橋面試結束,中旬,港大期末也順利考完了,假期生活開始,我的焦慮也隨之而來。
這種焦慮來源于你能夠努力的事情已經做完了,接下來的結果都是不可控的,下一步該做什么,前面的路該怎么走,都足夠讓我感到迷茫。
這段時間,我也找到了緩解焦慮的方式,就是跟不同的人聊天。我港大的同學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背景,各自都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來到港大求學,聽聽他們的故事,再想到我自己,突然覺得經歷的一切都不算什么。
再加上我一直謹記我們高中老師的一句話:prepare for the best and hope for the worst。在這期間,我想了很多種可能和未來的打算,申請上了之后該怎么辦,沒有考上該何去何從。當你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等待結果的過程也就不那么難熬了。“
04 你的選擇決定你是誰
盡管有了兩度求學海外的經歷,但是Jessie始終認為她是一個典型的體制內學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耐得住性子做題做研究的體制內學生。
“這也是我選擇去英國不去美國的原因,我有非常好的學術基礎,又不善于在活動中表現自己,英國的體制對我來說非常友好。”
但是我看到了她不同于體制內學生的一面,從體制內高中到選擇出國,可能這中間有亦步亦趨的因素,但是她愿意花費一年時間,選擇一條常人無法理解的路線,只是為了能去自己夢想中的學校。
能夠把自己的未來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已經是難能可貴。
最后,Jessie也給同樣想申請牛劍,或同樣在reapply的同學們一些建議。
“第一,能gap year就選擇gap year,不要選擇在讀reapply,牛劍很多學院不接受,這樣會大大縮小你的選擇范圍。
第二,如果想申請帝國理工,建議有實力的同學盯著需要面試的學院或專業來申,在面試中展現出你的學術能力,成功的幾率更大。
第三,多聽多看多學習,在YouTube和bilibili上有非常多的學習資源,包括MIT的公開課,都是非常有用的學習渠道,如果選擇生物專業,推薦大家看看《Campbell》和《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化學專業推薦《The art of writing reasonable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 》 的前三章。
第四,這條路雖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但只要做好準備,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結束采訪時我問她,完成了小目標之后,有沒有獎勵一下自己,她激動地說當然!去年看了四場陳奕迅的演唱會。
跟偶像一樣,她也即將迎來新的開始。
編輯:金樂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