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畜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和低蛋白日糧技術》正式出版。對于大力推行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以及低蛋白日糧配制和飼喂技術,促進我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豆粕能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主要由于西方國家營養標準中將豆粕與玉米共同構成現代飼料配方中最主要的成分。由于人口龐大、人均耕地面積小、種源條件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我國大豆的種植成本和產量與其他國家相差明顯。
“秉持著‘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目標意識,肩負起‘科研助力農業強國’的責任擔當,農業科研人員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讓科研成果在農業強國建設的征程中落地開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譙仕彥在接受人民網了解時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譙仕彥在會議上發言。 人民網 唐佳攝
攻減抗
閬山閬水,人杰地靈。上世紀80年代初,18歲的譙仕彥從四川閬中小村走出,開啟求學之路。
“1987年,我從中國農業大學(時北京農業大學)獸醫系獸醫專業畢業,并留校工作。”譙仕彥回憶道,彼時我國飼料產業剛剛興起,自己意識到飼料產業發展的契機,便決定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科,和我本科所學獸醫學關系密切,所以就報考了這個專業。”
據悉,上世紀80年代末,歐洲多個國家先后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并且此后這種做法在西方許多國家愈發普遍。
“當時,我的老師李德發學成歸國,他以楊勝教授單胃動物營養實驗室為基礎,帶領團隊持續開展飼料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應用技術研發工作,這給了我很多啟發。”譙仕彥回憶說,耐藥性的基因傳遞是全球最大、最突出的公共安全衛生之一,這是飼料研究未來的主要趨勢之一。
2000年,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譙仕彥及其團隊在此致力于研究飼用抗生素替代技術和產品,減少畜禽疾病治療用抗生素使用量,是他工作以來的主要研究項目。為我國2020年畜禽飼料全面禁抗提供了重要技術和產品支撐。雖飼料中不再使用抗生素,但動物治療時仍要使用,如何在保障動物養好,肉蛋奶產量、質量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減少抗生素用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飼料科學的研究應用性很強,要將國家需求作為主導性的指引,以此推動各項研究工作有序且有針對性地落實。”他表示,飼料全面禁抗后,治療減抗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破瓶頸
飼料禁抗后,飼料減糧成了當前動物營養領域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
“我國是養殖業大國。養殖動物主要是為獲取動物蛋白,當前其在我國居民整體蛋白攝食中占比較大,而生產足量動物蛋白需要相應數量的飼料。”譙仕彥表示,隨著我國規模化養殖量越來越大,飼料糧對谷物和以豆粕為主的蛋白質飼料用量也越來越大,“大豆供需的嚴重失衡,制約我國對大豆的國際定價權,還可能會影響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正是看到了我國大豆嚴重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自2005年起,譙仕彥與團隊將主要研究方向從降低大豆抗營養因子研究轉為低蛋白日糧技術研究。譙仕彥介紹說,當玉米和豆粕供應不足、價格過高時,小麥等其他谷物可替代部分玉米,其他雜粕可替代部分豆粕在飼料中使用。
“肉類消費剛性增長,養殖業壓力空前,倒逼著團隊建立適合國情的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飼料配方,運用現代動物營養學成果,挖掘、循環利用國內豐富資源,降低國家糧食安全風險,助力養殖業節本增效。 ”他說。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目標意識及“科研助力農業強國”的責任擔當,譙仕彥和團隊通過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積累,成功突破了該技術的核心瓶頸,從根本上降低了我國畜禽日糧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育人才
“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當時只覺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便已心滿意足,未曾想能夠在動物營養領域做這么多年研究。”譙仕彥表示,自己在此過程中的轉變和不斷前行,離不開諸多的機遇以及前輩的引導。
“人才在于發現和培養。”如何在科研工作中有效進行人才培養,譙仕彥表示,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作為老師應首先判斷他是什么樣的人才,再進行相關的教育工作。需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多接觸、了解學生。
“比如,有的學生適合搞原創性研究,有的學生適合搞應用研究,慢慢發現他們擅長做什么、興趣點在哪里,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適應科研工作。”他表示,要讓學生了解科研工作的意義何在,消除學生的迷茫,讓他們感受到科研工作創新的重要性;同時,要讓學生深入畜牧業一線,去現場、去實地,以此更加明確自己的科研目標,從而對科研工作產生興趣。
“青年學子要強健身心,不斷學習、敢于提問、勇于創新。同時,樹立‘目標意識’與‘創新意識’,圍繞‘四個面向’確立科研目標。”譙仕彥寄語青年學子,珍惜偉大時代機遇,發揮青年優勢,以實際行動助力我國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譙仕彥表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當中,要緊密對接滿足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培養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分類培養。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