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公募基金市場展現出顯著的回暖趨勢。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在以認購截止日為統計標準下,四月份以來公募基金累計發行規模已突破300億元大關。
值得注意的是,權益類基金在此次發行熱潮中占據主導地位,其總發行規模達到近230億元,占整體發行規模的七成以上。這表明投資者對權益市場的關注度持續提升。
就產品類型而言,指數基金成為新發產品的絕對主力。統計顯示,在53只新發行的權益類產品中,有47只是指數基金。從細分品類來看,場外指數基金更是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
分析人士指出,指數基金之所以能夠獲得投資者的高度認可,與其自身特點密不可分。作為一種標準化投資工具,指數基金具有分散風險、降低投資成本以及高度透明等優勢特性,這些都成為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原因。
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ETF投資總監王樂樂認為,指數基金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于其產品豐富程度和覆蓋場景的全面性。他強調指出,公募機構需要基于這一特點,持續完善旗下指數基金的產品線布局,從而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別投資者的需求。
今年1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該方案從優化發行機制、降低運營成本、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風險防控等多個維度入手,旨在推動我國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的高質量發展。
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客戶經理任婧儀分析認為,場外指數基金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多重利好因素:首先是政策層面的支持;其次是市場環境的變化提升了投資者對透明化、低成本產品的關注度;最后是基金公司在產品布局上的主動作為,通過拓展細分賽道工具化產品來完善整個ETF生態體系。
數據顯示,在新發基金中,有8只場外指數基金的發行規模超過6億元,合計達170多億元。這一數據充分體現了場外指數基金的市場熱度。
此外,各類創新主題產品的推出也成為近期市場的亮點之一。例如,自由現金流主題產品等新型基金品種在四月份密集亮相,吸引了投資者的關注。這類產品通過聚焦特定投資主題,為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
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場外指數基金(如聯接基金)憑借其靈活的銷售渠道和較強的風險分散能力,日益成為機構投資者進行長期配置的理想工具之一。同時,寬基指數基金由于覆蓋行業廣泛、風險分散能力強,也成為各類機構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