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工智能出版融合發展研討會”6月18日在京舉行,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在大會開幕致辭中指出,“融合出版”這一“老”概念,將被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賦予“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在“2024人工智能出版融合發展研討會”上發表開幕致辭
閻曉宏表示,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革命的拐點之際,舉辦該研討會非常有意義。他表示,融合出版是將新技術和管理,新技術和管理的創新融入到出版之中,實現傳統出版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推動出版業的發展,這個概念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叫媒體融合,在我國提出也已有20多年,當下,這個“老概念”將被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賦予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對融合出版業發展具有天然性的很大優勢。
如何以AIGC為新的力量,推動出版業融合發展取得實質性的更新更大成績?閻曉宏指出,首先,出版融合發展要以出版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AIGC為工具,創作出滿足社會精神文化訴求的高質量的優秀作品,對作品進行快速高效的傳播,在能滿足人民群眾在文化領域的精神訴求和各類優秀作品訴求的基礎上,也能夠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公眾對出版產品的購買和獲得感也是衡量行業質量的標準。
閻曉宏還指出,當下,“人工智能+”行動剛剛起步,出版業應抓住這個風口。AIGC對出版業將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將改變產品策劃、組織形式、產品生產和銷售方式,甚至書稿的供給能力。他呼吁,出版業的編輯人員、策劃人員、銷售人員,都需熟練使用人工智能,利用當下便捷的大模型進一步編輯加工,優化出版流程和編輯流程,包括選題的策劃,編輯的審稿加工、審改,定向的銷售和宣傳等等環節。產業領軍者如出版集團、出版社的一把手們,更應認識到人工智能對于行業發展的緊迫性,及早布局,開展相應試點工作,運用最新的AIGC為工具,改變現有的出版流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同時,閻曉宏表示,在學習和使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需關注可能涉及到的法律問題,規避法律風險。需重點關注的一是人類安全;二是民法方面的問題,即使用的作品著作權的問題,閻曉宏舉例,比如,享有著作權的數據如何使用,使用以后要不要給權利人支付一定的報酬?以人工智能生成的新作品屬性是什么,使用時是否也應獲得授權?這些方面都應加以考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為推動人工智能在出版行業的應用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人工智能出版融合發展研討會”由中國出版協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國編輯學會、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指導,數字出版智能服務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辦,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協辦,武漢理工數字傳播工程有限公司(數傳集團)承辦,各行業協會領導、300多家新聞出版單位領導、行業資深專家在會上共謀出版業數智化轉型升級的具體路徑,共話新質生產力下出版融合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共議新發展格局下的出版業態未來之路。
編輯:張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