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白路鎮,一場農業產業的綠色變革正蓬勃興起。這個昔日以烤煙為經濟支柱的山區鄉鎮,如今正依托煙后作物多樣化的創新發展模式,拓寬群眾的增收致富之路。
白路鎮憑借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氣候優勢,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多元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全鎮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這樣的高山冷涼氣候,為青豌豆、無筋豆等高山特色經濟作物的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中青豌豆以種植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斌譽合作社蔬菜交易中心的卷心菜。余麗莎攝
過去,白路鎮多采用“烤煙+青豌豆”的融合發展模式。此后,在農戶們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中,煙后作物的種類逐漸豐富多樣。
畢家村委會阿拉柞大村的蘇小龍靠烤煙和煙后作物的種植,蘇小龍一家不僅購入了小轎車,還在年初新蓋了一棟兩層的小房子,生活越過越紅火。
斌譽合作社蔬菜交易中心的楊作斌,承包了四個倉庫,每天庫容可達120噸。他每年出口青豌豆2000多噸、蓮花白1500多噸、南瓜1000多噸、西紅柿800多噸,成為了白路鎮農產品流通的“中轉站”。
夜幕降臨,白路鎮的蔬菜倉庫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每天晚上七點半到十二點,是楊作斌的蔬菜倉庫最忙碌的時候。工人們汗流浹背,將一箱箱新鮮的蔬菜裝上貨車。各地的蔬菜批發商也紛至沓來,在燈光下仔細檢查著每一箱蔬菜,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
白路鎮的煙后作物多樣化發展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還增強了他們對土地的眷戀和對農業的熱愛。這一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發展,使農民的收入更加穩定、可持續。下一步,白路鎮將繼續秉持綠色轉型的發展理念,不斷探索和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