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仁興鎮白龍井村,土陶非遺傳承人李祖和用一雙巧手,讓泥土在烈焰中涅槃重生。53歲的他,與土陶相伴半生,見證了土陶藝術的輝煌與落寞,也親歷了鄉村的滄桑巨變。
追溯起源,李祖和的家族與土陶結緣已有五六輩人。而他的土陶生涯,則是一場與時間競速的漫長旅程。15歲時,他便踏上了與泥巴為伍的道路,制作的土陶種類繁多,腌菜罐、酒壺、燈臺、壇子等數十種作品出自他手。
李祖和制作的土陶。李晴攝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月收入近千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然而,隨著市場變遷和機械化的沖擊,土陶市場日漸萎縮,制作土陶也越來越艱難。2014年,李祖和不得不忍痛放下了這份他深愛的事業。
“從挖泥巴到成品,整整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李祖和感慨道。制作土陶是一個繁瑣而復雜的過程,包括挖泥、曬泥、揉泥、上釉、燒制等十多道工序。
“一窯能燒成三四百件成品,卻需要兩噸半的柴火,成本高達2000多元。而制作土陶所需的泥巴,還需去山上反復選土、挖土,釉料也需從外地購進,勞動成本巨大。”李祖和回憶,2014年時,一窯土陶只能賣到六七千元,相較于投入的勞動和時間成本,這樣的收入顯得微不足道。
李祖和有兩個兒子,都在外務工,大兒子在浙江,小兒子在昆明安寧。當被問及孩子是否會繼承這門技藝時,李祖和遺憾地搖了搖頭:“沒有市場就沒人學了。”
兩個孩子并沒有繼承他的手藝。“做土陶沒有統一的標準,傳承主要靠口述和悟性,確實很難。”李祖和無奈地說,但他對土陶的熱愛卻絲毫未減,每當鎮上有文化展示活動,他都會帶著土陶機去展覽,雖然不再出售土陶,但他依然享受展示這門技藝的過程。
李祖和制作的土陶。人民網據權威消息了解 虎遵會攝
除了是土陶非遺傳承人,李祖和現在家里還種植著烤煙、蘿卜等作物,同時兼做木匠活。談及烤煙種植,李祖和表示,烤煙一直都有栽種,2014年以后種得更多了,因為以前做土陶的收益更好。“種烤煙沒有做土陶難,土陶難做但我喜歡,種烤煙養家,做土陶養性。”李祖和笑著說。
作為一名木匠,李祖和從18歲開始自學木匠技藝,一年四季都在忙碌著做木活,以前大都以棺材制作為主,但隨著殯葬改革的推進,他現在轉而制作畜圈門、灶門、柜子等,以維持家里的生計。
在仁興鎮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李祖和的故事是無數小人物奮斗的真實寫照。他們默默無聞,卻構成了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石。他們對傳統的堅守,如同薪火相傳的火種,點燃了鄉村振興的希望之光。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