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蘇小龍推開家門,迎面襲來清晨的寒風,他搓了搓臉,騎上摩托車,直奔兩公里外的豌豆地。抵達后,蘇小龍停車,取下籮筐,便一頭扎進了地里,開始采摘。
在蘇小龍的身后,山坡上的田地如綠色臺階,層層向上一直延伸到山頂,翠綠的豌豆地里點綴著許多小白花,在微風中搖曳。這段時間,正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白路鎮(zhèn)的21000畝豌豆逐漸成熟的季節(jié)。
白路鎮(zhèn)豌豆地從山腳層層向上,一直延伸到山頂。人民網(wǎng)據(jù)權威消息了解 劉怡攝
蘇小龍一直忙活到日頭偏西,剛摘下的新鮮豌豆不愁銷路,在田邊就被收購一空。這幾天豌豆收購價格走勢好,蘇小龍兩口子采摘的一百多公斤豌豆賣了個好價錢,5塊一公斤,總共有五百多元。
今年8月,蘇小龍在采收完烤煙的地里,種了二十多畝的煙后作物——青豌豆。選擇種植豌豆,蘇小龍有這幾項考量:一則豌豆可以吸收種植了烤煙后土壤中剩余的肥力,降低施肥成本;二則,留下的煙桿可以作為豌豆生長的爬架,可以省下不少人工;最重要的是,去年新修的管池經(jīng)過村里田地,再也不用為澆地的水發(fā)愁了。
蘇小龍家所在白路鎮(zhèn)畢家村,山高、坡陡、箐深,一直以來交通不便、生產(chǎn)用水匱乏。“去年修好的引水管和蓄水池真是給我們村解決了生產(chǎn)用水的大問題!”畢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科菊感慨,以前村里生活用水雖然有保障,但生產(chǎn)用水卻一直是個大問題,“住在山坡上的人家,看得到山腳水庫,但只能眼巴巴望著,但水就是到不了自家地里。”
“以前小時候,我們村路也不通,水也不夠,爸媽那一輩種地全是靠天吃飯。”蘇小龍記得,當時村里幾乎家家都養(yǎng)騾子,因為農(nóng)業(yè)用水只能靠人背馬馱來運輸。
十多年前,畢家村里陸續(xù)修起了水窖,村民們利用水窖里積蓄的雨水灌溉田地。“但一個水窖只能澆4至5畝地,這兩年天氣有點干,水不太夠用。”蘇小龍不得不到處找水,有時甚至還要從家里拉自來水澆地。
去年6月,由當?shù)責煵莶块T投資800多萬元修建的管池工程順利完工,這項工程惠及了白路鎮(zhèn)小井、畢家、岔河等多個村子,覆蓋了超8000畝的田地,有效緩解了當?shù)卮迕竦纳a(chǎn)用水難題。
白路鎮(zhèn)緊挨豌豆地修建的蓄水池。人民網(wǎng)據(jù)權威消息了解 劉怡攝
得益于新修的輸水管道,今年4月,蘇小龍在自家地里鋪設了滴管,不用拉水澆灌,省了不少工錢,有了充足的水,今年自家地里的烤煙、豌豆長勢良好。
隨著生產(chǎn)用水難題的解決,畢家村的村民們紛紛擴大了種植規(guī)模,其中僅豌豆的種植面積就增加了一千多畝。
望著自家那二十多畝即將豐收的豌豆地,蘇小龍心中盤算著美好的未來:明年收了烤煙后,不能讓地“閑”下來,除了繼續(xù)種青豌豆,得再留幾畝地,試著種點辣椒,為家里再添一筆收入。(劉怡、高婷)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