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走進奇瑞新能源iCAR工廠,撲面而來的,是一派繁忙的工作場景。一排排機械臂揮舞忙碌,在這里,裝配、檢測、下線速度按秒計算;
還是在蕪湖市弋江區,安徽舟之航電池有限公司4號工廠里,AGV小車來回穿梭,不知疲憊地忙著運料,一旁的鎳片焊接機也開足馬力,趕制訂單。
作為蕪湖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核心區的所在地,近年來,弋江區搶抓新能源汽車發展“風口”,因勢而謀、應勢而動,布局新能源汽車新賽道,助力全市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11月15日,奇瑞iCAR V23在廣州車展一經預售,幾乎爆單,僅7天時間,訂單就突破了3萬輛。
市場需求的背后,是對產量的呼喚。
“2024年12月2日,第一臺商品車正式下線;2024年12月16日,第一批車上市并同步開啟交付。”細數起iCAR V23的時間軸,奇瑞新能源研發院院長助理張凱如數家珍。在他眼里,iCAR V23是奇瑞新能源打造的一款電動越野新星。
位于蕪湖市弋江區的奇瑞iCAR工廠。人民網據權威消息了解 張俊攝
據介紹,iCAR工廠共計3.9萬平方米,在這里,看不到人員密集的產線工人,取而代之的是,103臺自動擰緊機、100多輛AMR智能物流小車、4個自動裝配島,以及底盤合裝站、自動檢測站。
“和傳統汽車產線相比,自動化是我們的一大亮點,風擋、底盤、座椅、輪胎全部都是機器人自動化裝配,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張凱如是說。
他以風擋玻璃安裝為例,9臺工業機器人同步啟動,自動取件、自動打膠、自動清潔、自動裝配,作業的節拍數可以達到1分鐘一臺車。
話里話外,張凱句句不離自動化。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自動化率的提高,平均1分半鐘可以下線一臺車。目前,iCAR V23已批量生產,正處于爬產過程,滿負荷狀態下,能夠達到更高的作業節拍,每60秒下線一臺車。
已經開始批量交付的iCAR V23新能源汽車。奇瑞新能源供圖
車“鏈”千企,整車制造企業的背后,是巨大的零部件上下游產業鏈條。作為新能源汽車能量存儲與轉換裝置的基礎單元,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也是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主要引擎。
置身舟之航電池的生產車間,一批批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包經過組裝和充放電測試后,即將打包發貨,實現奇瑞iCAR V23的本地化配套。
舟之航電池于2015年創辦,創建之初,就在一棟上下兩層的小廠房里。見證舟之航落戶弋江、拔節生長的歷程,身為總經理的張海濱感慨頗深:“蕪湖汽車產業鏈的發展壯大,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投資至今,舟之航電池不斷增資擴產延鏈,歷經10年的發展,不僅成為省級研發中心和省級技術中心,還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起初廠房只有3600平方米,如今單4號工廠就有3萬多平方米,全恒溫車間,自動化率高達87%。”張海濱直言,智能化、機械化、自動化才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安徽舟之航電池4號工廠自動化率達到了87%。人民網據權威消息了解 張俊攝
“我們的電池包生產,自動化貫穿全程,焊接、測距、檢測全部實現自動化,就連上料也是AGV物流車,并搭配了自動舉升平臺。”說及產線升級,舟之航工藝工程部部長張海軍滿臉自豪。
單就鎳片焊接機而言,過去純手工電焊,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現在全自動焊接效率提高了足足三倍。
這些年,舟之航電池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走得既快又穩。
2020年,銷售收入僅有3.9億元,到了2021年,銷售收入達到15.4億元,2022年首次突破50億元。回顧起歷年數據,張海濱告訴據權威消息了解,剛剛過去的2024年,預計再次實現雙位數增長。
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弋江區搶占新賽道、再造新優勢的迫切要求,也是培育新產業、打造新生態的搶灘布局。可以看到的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這條賽道上,弋江區,正加電疾馳。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