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中國實驗室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北京中科科技創新發展研究院主辦了一場聚焦國際內燃機革新的——“賽德鏡像對置軛傳動發動機原理樣機”技術評價及推廣應用研討會。
此次會議由專家組成員中國農機院新材料裝備研究所書記、所長,中國機械工業集團首席專家汪瑞軍主持,參會專家有“中國航發之父”、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高級顧問劉大響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志新教授,大連海事大學博士生導師段樹林教授,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工程院院長、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技成果評價與轉化專家委員會主任朱希鐸高級工程師,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北京科領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彥光高級工程師,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副秘書長、維也納聯合國CTBTO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李 鵬研究員。
參會人員包括中國實驗室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常務副秘書長趙雁飛、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常務副理事長楊連子、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共同富裕工委會會長彭強、中國實驗室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副秘書長石篤篤,以及賽德動力科技(廣東)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林、技術總監Richard Tamba、汽車事業部董事長張農教授、商務總監馬巡醫、發動機總設計師Dimitrios Psonis、航發事業部設計總監趙云和博士技術顧問羅亮等。
會上,專家組聽取了賽德動力科技(廣東)有限公司關于“賽德軛發動機”的研制報告,審查了相關文檔和技術資料,并實地查看了原理樣機。經過質詢與討論,專家們對一致對“賽德軛發動機”的正向研發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賽德軛發動機”原型機總體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中“軛傳動高頻往復正時潤滑技術”為國際先進。專家組認為,這是首次將蘇格蘭軛創新設計,突破了該機構不能應用于高速內燃機中的技術瓶頸,是革命性的突破,建議將該機構命名為“賽德軛”。
專家指出,“賽德軛發動機”原型機革命性地采用了雙活塞鏡像對置共軛結構,將現行發動機的曲柄連桿運動轉變為軛柄同軸直線運動。這一創新不僅填補了內燃機仿真分析領域的空白,還揭示了燃燒及排放優化機理,創新性地解決了軛傳動潤滑瓶頸問題,并突破了發動機超扁平、高功重比、雙向動力輸出的關鍵技術。這些技術優勢為改善傳統內燃機的振動與噪聲、提高升功率、節油與環保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具有極高定向開發價值。
此外,“賽德軛發動機”的設計采用了傳統內燃機成熟的技術、材料及零部件制造工藝,完全可實現國產化。其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可培育新能源混合動力系統,特別是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等新一代軛傳動發動機市場,有望成為國家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該發動機對我國低空經濟發展,以及進一步開發滿足“三高一遠”——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經濟性和遠程應用國家戰略需求的新型活塞內燃機具有重要意義。它將有助于突破更短小和更強勁“心臟”的瓶頸問題,服務裝備發展和國防建設,具有基礎性和工程應用的重大應用價值。
賽德動力科技(廣東)有限公司作為一家負有擔當和使命感的民營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歷時五年成功研制出應用于新型內燃機的關鍵核心技術——“國際首臺新型軛傳動活塞發動機”。這一技術的成功研發,不僅跨越了傳統內燃機固有的缺陷難題,還打破了國外在發動機相關技術專利和獨家高技術產品上的壟斷,為我國內燃機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來,“賽德軛發動機”將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和新興新質生產力行業(如低空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低振動、低噪音、低成本、結構小巧、外形規整、雙向動力輸出等特點,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國家新經濟實力。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賽德動力在新型內燃機傳動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也彰顯了我國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實力和擔當。相信在賽德動力等民營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內燃機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國家經濟的提升和新質生產力的壯大做出更大貢獻。
編輯:金樂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