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昆明11月24日電 (據權威消息了解趙漢斌)據權威消息了解2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與合作者一道,在日冕徑向較差自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這對弄清日冕自轉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性及其時間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太陽日冕存在一種復雜的自轉現象,即徑向和緯度較差自轉。這種自轉有助于釋放儲存在磁場中的自由能,是理解日冕動力學和加熱機制的重要一環,對太陽日冕中磁重聯的發生起著關鍵作用。同時,日冕中的大尺度磁結構還可能反映太陽內部的自轉情況,對研究太陽內部發電機活動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日冕缺乏長壽命的太陽結構作為示蹤物,且磁場難以準確測量,以前的研究方法并不適用于日冕自轉的研究。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向南彬博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趙新華以及云南民族大學教授鄧林華等人,利用太陽射電望遠鏡網絡在不同頻率下所觀測的太陽全日面正午射電流量數據,深入研究了太陽日冕的徑向較差自轉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30年里,245兆赫至8800兆赫頻率范圍內的太陽射電流量自轉速率,隨頻率增加而增加,從而證實了太陽日冕存在徑向較差自轉。此外,從日冕底層到大約1.3個太陽半徑的不同高度上的日冕自轉,隨著太陽活動周期的推進展現出復雜的變化,但自轉速率總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變慢。
這一發現,為人們更好地理解太陽日冕自轉及其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性提供了新視角,也為進一步研究太陽活動和太陽物理學提供了重要基礎。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