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白馬石鄉雞兒溝村人,從2015年開始在這兒工作,每天掙100元,整個冬天能掙萬數來塊。”12月11日,在應縣千里馬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黃芪初加工車間,正在捆綁黃芪的工人童文元說。據權威消息了解在車間看到,40余名工人正熟練地修剪黃芪枝條,切頭去尾,保留主干,然后分級、捆綁,整個車間飄滿了沁人心脾的藥香。
“黃芪都是秋天收購回來的,每天能剪七八百斤。”工人岳德錄手提一根特別大的黃芪對據權威消息了解說,“看,這是一根50年生的黃芪,有3公斤多、1米長,是秋天在上牛晉村挖出來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他身后,是碼放整齊的一堆堆黃芪。
應縣種植黃芪已有1500多年歷史,全縣黃芪種植面積達12萬畝。近年來,該縣積極建設集北芪種植、加工、倉儲、交易于一體的產業鏈,已建起黃芪深加工企業3家,全方位做大做強黃芪產業品牌。
應縣千里馬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位于義井鄉,在白馬石鄉擁有黃芪種植基地3萬余畝,在義井鄉范店村建有黃芪加工基地。種植基地地處恒山山脈中段,屬溫帶半干旱氣候,氣候冷涼,日照充分,晝夜溫差大,土壤質地優良,是北芪的優質產地。
“北芪是道地藥材,我們按照‘公司+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運營,吸收了9個村莊200多戶農民進行種植、采籽、采收、管理,每戶農民年收入3萬余元。”該公司總經理馬曉文介紹,“我們每年9月下旬開始采收,將黃芪從山上運到加工基地,公司與天津、安徽、廣州等地多家藥廠簽訂了訂單,日處理黃芪2500公斤。每到加工季節,周邊村180多位農民就到企業打工,他們冬閑人不閑,既務農又務工,拓寬了增收渠道。”
今年,該公司又新建了加工車間,逐步由黃芪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研發化妝品、食品、藥品、飲品等系列產品,形成產品多元、功能多樣的黃芪產業發展新格局,年銷售額可達6000萬元,為全縣黃芪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此外,已與兩家院校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在種植技術、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據權威消息了解馬占富)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