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融合與共生,微短劇創新與發展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舉行。來自橫豎屏短劇產業鏈各環節的資深從業者,共同探討短劇在內容創作、商業模式、長短融合、全球化發展等方面的機遇與挑戰。
國內精品短劇第一廠牌聽花島總制片人趙優秀出席活動并發言,與行業各方交流短劇創作經驗,前瞻短劇未來發展。
活動現場,趙優秀分享了聽花島的創作理念,“當我們有了價值思維,便有了流量。所謂‘價值思維’,就是要改變外界對短劇的認知和看法。我們常跟團隊說,千萬不要低估短劇觀眾。在創作過程中高出用戶的期待,這是我們出發的原點。”
今年,短劇的內容質量在不斷地提升,劇中有了更多正向的情感價值,受眾群不斷擴大。
基于這樣的市場現狀,趙優秀提出,聽花島迭代短劇的創作策略:“原來短劇是‘上頭’,但是現在是‘走心’,不能只靠好奇心、噱頭吸引觀眾看下去。要讓觀眾記住,真正打動觀眾,這才是長久之計。”
事實也是如此,在《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以下簡稱《十八歲太奶奶》)的評論里,很多觀眾都在討論著劇中的細節,說自己通過這部短劇,感受到了溫暖的親情和真摯的家國情懷。
1、聽花島以價值思維引領短劇精品升級
在精品戰略的思維下,聽花島自成立以來,產出了多部精品短劇。趙優秀指出,“精品包括了制作上的精品和內容上的精品。精品絕不只加大預算、提高質感,而是在劇本撰寫,拍攝制作、演員表演、后期制作等各個環節達到精準和精彩,才能夠共同達成短劇精品這個目標。”
2025年上半年,聽花島堅持精品策略、堅持探索行業上限,推出了近30部新劇,總播放量超過100億。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底,紅果平臺有13部新劇追劇人數破300萬,其中聽花島有4部,占1/3。行業一年上新4萬多部短劇,聽花島年產量40多部劇——其用千分之一的產能,做到了1/3的爆款占比。
其中,超級爆款《家里家外》《請君入我懷》紅果站內的播放量超過20億,《此生更如意》《別有用心的妻子》《十八歲太奶奶》紅果站內播放量超過10億。
《家里家外》獲得了眾多媒體的報道肯定外,曾入選“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第六批推薦劇目,獲得了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具商業價值微短劇獎"、第十屆海峽兩岸青年網絡視聽優秀作品評委會特別獎、2025兩岸青年微短劇大賽一等獎等獎項。
《法官的榮耀》入選“跟著微短劇來學法”推薦劇目、首屆法治中國“三微”作品片單。
作為短劇行業的引領者,聽花島榮獲了2025北影節微短劇生態大會“最佳短劇制作公司”、2025首都視聽節目春交會“年度微短劇制作機構”等重磅獎項。百億播放量、榮譽獎勵、觀眾認可,聽花島以價值思維和精品戰略做出的短劇作品,正在引領短劇進入精品升級的新階段。
2、改變外界認知,讓短劇有情感有情懷
趙優秀指出,“創作的本質是表達。短劇行業的人才模型,除了天賦、努力,表達上的執念同樣重要。做劇的時候我們始終,這部劇除了故事好看外,帶給了觀眾什么啟發,什么力量,什么情懷?還有什么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
圍繞著這個理念,聽花島上半年產出了多部有深刻表達的作品,集中在“家”和對“親情”的闡釋,它們的底層都是真、善、美。
在年代懷舊劇《家里家外》中,沒有血緣關系的母女和父子,在悠長跌宕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入骨髓的親情羈絆。這種羈絆為整部劇增添了更多的溫情與深度,似乎也在一點點撫平我們內心的創傷,回應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期望,呈現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劇中,人物情感是層層遞進的,人物關系是溫暖治愈的,表達上有情感有情懷的。
以女主蔡曉艷與繼女陳爽關系為例。首波沖突發生于陳爽不滿蔡曉艷擅自動親媽留下的手織毛衣。很快,轉機出現在“偷班費危機”,蔡曉艷通過寬容理解和無條件信任,讓陳爽放下戒備心。隨后蔡曉艷又通過陳爽攢錢的細節,得知她想去看望去世的親媽,不僅主動帶她前往,還在原綠色毛衣下邊織上粉紅毛衣,傳達親情延續的善意。
“我們不是在父母締結婚姻的那一刻,就自動擁有了親情,是漫長歲月里日復一日的真心,讓我們成為比血緣還要牢固的家人。”一帆的旁白,為這段感情進行更深的主題升華。
最近爆火的《十八歲太奶奶》中最打動人心的,是媽媽容遇和兒子紀舜英重逢的一幕。闊別70年的母子再次相認,容遇淚流滿面,撫摸著兒子滿是皺紋的臉頰,激動又心疼地說道:媽媽走那么早,英寶一定很孤獨吧?紀舜英的眼淚唰地出來:姆媽!
這段劇情,讓很多觀眾都想到了自己的母親。變換的時空里,不變的是“家”和“親情”。
3、擺脫長短之爭,短劇市場穩步上升
短劇是一種全新的內容格式,隨著作品的增加,觀眾群的擴大,影響力也在不斷地增加。各大電影、電視節上,關于短劇的論壇和獎項也在不斷增加。
繼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嘉年華首屆微短劇生態大會成功舉行后,今年的上海電視節上,關于短劇的討論也不斷增多。長劇和短劇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已成大勢。
6月24日,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中國電視劇精品創作”上,導演汪俊分享了他對“精品劇生命力”的理解與實踐時,談到了長短劇之爭等熱門話題,汪俊指出,“現在更是長劇和短劇攜手共進的時代”。他以短劇《家里家外》為例,說“我之前對微短劇是排斥的,幾乎看不了幾分鐘,我就會關了。但是《家里家外》,它是吸取長劇一些制作手法,這是一個相互包容和相互取長補短的階段,而不是相互排斥,你爭我奪的現象。”
正如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專家組陸先高所說,“豎屏短劇、橫屏短劇、傳統長劇,各有專屬賽道,各有獨立的內容品格,共同繁榮,既是對用戶多元需求的尊重,也是網絡視聽行業成熟化的重要標志。”
隨著精品短劇的增加,行業未來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大。趙優秀指出了短劇接下來的一些發展趨勢,“從行業角度,短劇藝人的商業空間會越來越高。今年,聽花島的演員們,如曾輝接到了天貓、瑞幸咖啡、韓束等商業活動,受到了品牌方廣泛的認可;王道鐵登上了中央6套、講述了自己的短劇認知,同時也參與了綜藝、各類雜志、影視劇項目,被更多的觀眾關注和熟知。海外短劇也很有潛力。我們公司的一些優質短劇,也在海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中國文化在全球正在產生著強大的影響力。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探索的目標。”
從“微短劇+”到賦能千行百業,微短劇顯然進入了市場與主流融通的新階段。各地廣電、文旅以身入局,各大平臺、應用加速迭代,紛紛投入這場以微短劇為名的6億用戶內容生態中。短劇題材的多元化、制作的精品化、運營的IP化,以及演員商業價值的提升,都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提質升級的新階段,唯有堅持價值思維,才能真正實現短劇的精品突圍。
編輯:金樂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