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的紅柳村曾經是一個以種植小麥為主的普通農牧業村莊,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然而,在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善的帶領下,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業示范村。
2010年,紅柳村成立了仁達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整合全村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走上了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合作社逐步實現了從傳統種植到現代農業的轉型。
近年來,合作社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在馬鈴薯、青稞等傳統作物的基礎上,引進了茄子、番茄、黃瓜等經濟效益更高的蔬菜品種。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推廣先進的栽培技術和管理經驗,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得到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建成了800噸農產品保鮮庫,采取錯峰上市的策略,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收益水平。2023年,合作社又投資建設了循環農業糧油加工坊,形成了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在加工車間里,金黃的青稞經過石磨研磨變成面粉,而土豆則被深加工成淀粉含量高達25%的"昆侖粉條"。這些特色農產品不僅深受本地消費者的喜愛,在外地市場也供不應求,年銷售額突破150萬元。
合作社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全面振興。目前,合作社固定資產已超過2000萬元,銷售收入達到500多萬元,年利潤穩定在200萬元以上。通過分紅和吸納就業,每年為村民創造收益近30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2萬元。
除了產業發展,合作社還積極探索三產融合的發展模式,在村里建成了農產品直銷店、農家特色餐飲四合院和旅游服務中心,形成了農家樂體驗、農產品采摘和農村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產業鏈。這種創新的運營模式不僅拓寬了發展空間,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年間,仁達合作社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合作社發展成為格爾木市標準化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示范樣板,為當地群眾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