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廣州市白云區第四次文物普查(以下簡稱“白云區四普”)發現,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黃佐的家族墓葬在白云山棲霞嶺上被發現,黃佐及其祖父和父親都葬在這里。11月8日,白云區“四普”普查組邀請白云區政協領導張石及相關學者到白云山進行現場調查登記。
黃佐家族墓群位于白云山棲霞嶺,黃佐及其祖父和父親都葬在這里。陳淑嫻的照片
白云山明春谷景區管理中心副主任陳凱燕表示,史料記載黃佐葬于白云山,但以前沒有發現。在白云區“四普”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線索,景區成立了文物普查小組,由景區、護林班、安保部、綠化部人員組成,開展普查工作。
廣州市白云區“四普”普查隊及相關學者前往白云山,對墓進行現場調查登記。陳淑嫻拍攝
由于白云山幅員遼闊,森林眾多,經過一段時間的搜尋,黃佐家族的墓葬終于在10月29日被發現。當時,墓葬被枯枝和枯葉覆蓋,這給搜索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便于下一步的調查和登記,景區對枯枝和枯葉進行了初步清理,顯示了墓葬的全貌。
黃佐家族墓群。陳淑嫻拍攝
調查當天,普查組成員逐一檢查了黃佐家族的墓群,用生粉顯示了墓碑上的字體,區分了上面刻著的人物、時間等信息,并逐一輸入了相關信息,收集了現場圖像。根據墓碑,三座墓分別是明朝正德丁丑年(1517)、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隆慶元年(1567)。
白云區“四普”普查組組長西安永成表示,經確認,該墓是普查中的新發現文物,是明代大儒黃佐的家族墓。黃佐、他的祖父黃瑜和父親黃靜都葬在這里,呈現出明顯的明代墓葬特色。這座墓是一座由鴨屎石砌成的椅子墓。這三座墓是根據南北軸線建造的。它們規模大,規格高。其中,白云山許多古墓中罕見的脊環壓頂石、瓦當、滴水圖案及其粗糙的華表柱。不幸的是,這三座墳墓都被破壞了。
據報道,黃佐,字才伯,號泰泉,是廣東香山人(今廣東中山市),明朝正德五年(1510)考入解元,正德十五年(1520)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廣西提學司長、南京國子監祭酒等。黃佐為廣東乃至嶺南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包括《廣州人物傳》、《廣東通志》、《羅浮山志》、《香山縣志》等。他的詩雄直迷人,后人尊為“粵之昌黎”。廣州碑林入口處矗立著一塊碑刻,上面寫著黃佐所寫的《白云山賦》。
自今年4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以來,廣州市白云區逐步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六類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普查。黃佐家族的墳墓是新發現的文物。接下來,白云區普查辦公室將報告將墓葬納入重大新發現,并進一步挖掘和宣傳黃佐的生平史料。
編輯: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