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區北太平莊街道羅莊中路,一面獨特的"植物標本文化墻"正式揭幕。這面文化墻由責任規劃師、社區居民及志愿者共同參與設計與制作,通過展示居民親手制作的植物標本作品,為街區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據悉,羅莊片區是海淀區重點環境整治項目之一,位于地鐵13號線西側,緊鄰京張遺址公園。該區域此前存在交通擁堵、公共空間不足等問題,早晚高峰時期人流車流密集,電動車穿行頻繁,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現象較為突出。
為改善街區環境,北太平莊街道以"錦羅萬象,暢行街里"為主題,對片區進行了整體改造提升。在設計中汲取了"羅莊"里坊制形式的歷史文化元素,通過優化交通組織、完善公共空間功能等措施,解決了通行難題,并讓每條道路各具特色,形成豐富多彩的宜居環境。
值得關注的是,街道在改造過程中創新性地引入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實踐就是打造"植物標本文化界面"。這一設計采用了模塊化預制清水混凝土砌塊,既保留了街區的歷史肌理,又通過鏤空結構實現"開墻透綠",顯著提升了街區的生態品質。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打破了傳統的自上而下規劃模式,構建了一個多方協作平臺。責任規劃師趙新越表示:"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注重居民的實際需求和參與感。例如,在'鏡頭'模塊布局階段,團隊多次深入社區與居民溝通,根據大家的意見調整設計方案;標本的安裝也完全由居民親手完成,這不僅讓規劃更加人性化,也讓社區關系更加緊密。"
北太平莊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寧認為:"通過這樣的文化界面建設,我們希望將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街區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植物標本制作活動不僅傳承了社區記憶,更是激發了居民對美好環境的創造力。"
羅莊東里社區負責人表示,這次更新項目讓原本閑置的街角空間煥發了新的活力。過去這些"邊角料空間"常常被忽視,現在卻成為居民駐足交流、學習自然知識的好去處,更有居民自發組織起了'尋葉打卡'活動。
這面植物標本文化墻不僅美化了環境,更成為了社區教育的天然課堂。它讓居民們在參與中感受到街區更新帶來的變化,也體現了共建共享理念的真正價值。
編輯:金杜